2月18日晚間,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粵港澳大灣區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東莞市、中山市、江門市、肇慶市(以下稱珠三角九市),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2017年末總人口約7000萬人,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規劃近期至2022年,遠期展望到2035年。
粵港澳大灣區示意圖。制圖 中新網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
《規劃綱要》重點解讀
1、規劃綱要確定了幾個重要城市的定位:
——香港。強化香港的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
——澳門。建設世界旅游休閑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廣州。充分發揮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引領作用,全面增強國際商貿中心、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
——深圳。發揮作為經濟特區、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和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引領作用,加快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城市,努力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創意之都。
2、推進創新科技走廊建設
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探索有利于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跨境流動和區域融通的政策舉措,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大數據中心和國際化創新平臺。
3、推動創新示范區建設
推動珠三角九市軍民融合創新發展,支持創建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支持港深創新及科技園、中新廣州知識城、南沙慶盛科技創新產業基地、橫琴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等重大創新載體建設。支持香港物流及供應鏈管理應用技術、紡織及成衣、資訊及通信技術、汽車零部件、納米及先進材料等五大研發中心以及香港科學園、香港數碼港建設。支持澳門中醫藥科技產業發展平臺建設。推進香港、澳門國家重點實驗室伙伴實驗室建設。
4、交通
交通方面,綱要點名港珠澳大橋,并表示將加快建設深(圳)中(山)通道、深(圳)茂(名)鐵路等重要交通設施。
5、城市合作
在城市合作上,香港-深圳、廣州-佛山、澳門-珠海三組城市強強聯合,深化港深,澳珠合作,加快廣佛同城化建設。
至于內地與港澳合作,則有深圳前海、廣州南沙和珠海橫琴三個合作示范區。
6、時間節點
到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粵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廣泛,區域內生發展動力進一步提升,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
到2035年,大灣區形成以創新為主要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大灣區內市場高水平互聯互通基本實現;對周邊地區的引領帶動能力進一步提升。
7、金融
針對兩岸金融產業,綱要指出支持內地與香港、澳門保險機構開展跨境人民幣再保險業務,完善“滬港通”、“深港通”和“債券通”,支持符合條件的港澳銀行、保險機構在深圳前海、廣州南沙和珠海橫琴設立經營機構。
01大灣區關鍵數據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由中央有關部門會同粵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編制。
規劃涉及的重大基礎設施、重點發展平臺、重要經貿合作等自然延伸、輻射到泛珠三角等其他區域。
規劃范圍包括廣東省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9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
02粵港澳大灣區總體規劃
2月12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已提升至國家戰略層面。
中央領導希望粵港澳政府能尋求新突破,將大灣區建設成為世界性高水平的灣區。
今年初,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張曉明接受央視專訪時指出,中央對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定位有五個:
一是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
二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三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
四是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區;
五是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
目標定位:
更具活力的世界級經濟區、粵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區、“一帶一路”建設重要支撐區、宜居宜業宜游優質生活圈、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空間布局:
堅持極點帶動、軸帶支撐、輻射周邊,推動大中小城市合理分工,功能互補。極點分別為深港、廣佛、珠澳。
香港:金融中心、航運、貿易中心、國際空港、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離岸人民幣中心,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
深圳:創新創意之都。
廣州:科教文化中心,樞紐城市。
發展特色城鎮,建設智慧小鎮,開展智能技術應用試驗,發展飛地經濟。
發展方向:
2020年,國際一流灣區基本形成,世界級城市群的框架基本確立;經濟總量將基本追平東京灣區。
2030年,位居全球灣區榜首,成為全球先進制造業中心、全球重要創新中心、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參與全球合作與競爭的能力大幅躍升,躋身世界知名城市群前列;GDP總量將達4.62萬億美元,超過東京灣區(3.24萬億美元)和紐約灣區(2.18萬億美元),成為世界GDP總量第一的灣區。
重點任務:
加強務實合作,認真組織與香港、澳門的工作對接會,充分溝通了解彼此的發展規劃和合作需求,圍繞經貿、科教、金融、旅游和區域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等謀劃推進更多合作項目,找準合作著力點和突破口,推動合作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各城市定位:
目前,粵港澳灣區內各城市都開始根據城市特色,逐漸規劃和明確未來發展的戰略定位。
關于交通:
廣東“十三五”規劃指出,將實現“12312”交通圈,即廣州與珠三角各市1小時通達,珠三角與粵東西北各市陸路2小時左右通達、與周邊省會城市陸路3小時左右通達,廣東與全球主要城市12小時通達,建設宜居宜業宜游優質生活圈。
道路建設方面,公路、鐵路、水路的建設是打通大灣區互聯互通的重要途徑,未來灣區將重點打造六大交通項目,助力灣區經濟發展。
在所有交通建設項目中,深惠城軌最為特殊。2017年年底廣東省發改委做出了該線路在“十三五”期間暫不實施的決定,但4月21日提出的“共建深莞惠區域協調發展試驗區”決定中卻又一次將其提上了工作日程。
在深莞惠區域協調發展試驗區的建設中,將重點推進深惠兩市加強軌道交通對接,盡快協商確定深圳地鐵14號線、16號線與惠州段接駁等事宜,共同推進深惠城際項目建設。
機場建設方面,圍繞建設世界級機場群的目標,打造“5+4”骨干機場體系,適當增加支線機場布點,形成了以珠三角機場群為核心,粵東粵西機場為兩翼,覆蓋粵北的民用運輸機場體系,機場服務基本覆蓋到全省的縣級行政單元,2020年全省民航旅客吞吐量超過1.5億人次。
1月30日,粵港澳大灣區又一重要過江信道虎門二橋項目的兩座主橋鋼橋面環氧瀝青鋪裝工程完成,預計今年5月1日前通車。
港口建設方面,“十三五”期間,廣東省港口將集群化。將整合優化粵港澳大灣區內鐵路、公路、水路、民航等基礎設施,形成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輻射國內外的綜合交通運輸網,成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家門戶。
03解讀粵港澳大灣區
根據中山大學粵港澳研究院副院長、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主任陳廣漢先生的觀點,他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意義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解讀:
從地區發展上看:
港澳因素以及粵港澳的合作對于廣東的改革開放與經濟發展具有全局意義。過去的發展經驗表明,它是撬動廣東開放和改革的一個杠桿,也是加快經濟發展的助推器。在經濟發展新階段的今天,它可以成為推進廣東改革開放的一個支點,促進廣東發展方式轉變的契機。
的確,粵港澳合作不是新概念,大灣區城市群的提出,應該說是包括港澳在內的珠三角城市融合發展的升級版,從過去三十多年前店后廠的經貿格局,升級成為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有機融合最重要的示范區;從區域經濟合作,上升到全方位對外開放的國家戰略;這為粵港澳城市群未來的發展帶來了新機遇,也賦予了新使命。
從經濟發展上看:
灣區,是由一個海灣或相連的若干個海灣、港灣、鄰近島嶼共同組成的區域??偨Y一下灣區的共同點不難發現,當今世界,發展條件最好的、競爭力最強的城市群,都集中在沿海灣區。譬如,東京灣區、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是世界公認的知名三大灣區??梢哉f,灣區已成為帶動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引領技術變革的領頭羊,由此衍生出的經濟效應稱之為“灣區經濟”。
目前中國經濟發展正面臨國際國內的雙重壓力和挑戰,亟需培養新的增長極和動力源。從國際來看,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西方發達國家為維護自身利益,開始推行“去全球化”的貿易保護主義模式,全球經貿投資規則和經濟治理體系進入深入調整期,這對于外向型經濟比重較高的中國來說,沖擊極大,需要重新建立對外開放的新格局。從國內來看,經過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長之后,中國進入經濟新常態,轉型發展,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成為區域經濟的領頭羊。正是在國際國內的雙重需求和挑戰下,粵港澳大灣區備受矚目和期待。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樊綱
今天大灣區公布規劃,這確實是很重大的事情,它在五個方面有重要意義:
第一,港澳關系。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對港澳的政策,為港澳地區提供新的發展空間。
第二,有關城市化。中國14億人口,是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發生過的這么快速的一次大的城市化。隨著城市化的深入、大城市群的發展,粵港澳大灣區也面臨各種問題,特別是住房空間有限的問題等。
第三,進一步開放。中國面臨進一步開放的問題,下一步怎么開放,自貿區、自貿港怎么搞等等。大灣區是兩岸三地、三個制度、三種貨幣,怎么結合,怎樣進一步開放,都非常重要。
第四,體制改革。中國改革開放40年,我們一直在征程上,40年是一個重要的節點,今后怎樣改革,粵港澳大灣區具有重要意義。
第五,科技發展。中國的科技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我們要從以學習為主向自主研發為主。大灣區有香港的大學科研實力很強,有深圳現在中國高新科技產業發展的排頭兵,有東莞、中山這些制造業的強市,這樣一個區域組合起來,對中國的高新科技和產業的下一步發展都有意義。
來源:中國政府網、新華社、優聚金融平臺、香港投資第一平臺